來自 彰化縣 磅數 1343.6磅 發文 1407 註冊 2004/7/7 下 量級 超重量級 ★★★★★
|
The unexamined life is not worth living.(人生不經思省,不如省得此生)——蘇格拉底
哈佛商學院的雷波特教授在大二下學期時,誤打誤撞選修了動物學,全班才二十幾位同學,到了期末考時,研究生助教推著一隻,從腦袋到接近羽毛末端處都罩著一只麻布袋的鳥類標本,進入一間一邊可容納一千多人的圓形劇場,一邊則可置放五百張大桌的餐廳,空間大的讓人很不自在,而這隻「考題」只露出兩條細腿、一對爪子及垂在麻袋邊的那幾根大羽毛,其他什麼線索也沒有。助教宣布著:「作答時,要運用這學期學到的知識,儘量以專家口氣描述這座標本的特徵,並根據眼前線索推斷這隻鳥的遷徙模式、日常食物、交配習性等……」。有位同學在忍耐了一小時後,起身破口大罵,表示這種考試是在侮辱人,助教高分貝地制止他,這位同學乾脆拒考,打算離開,助教氣極敗壞地嚷著:「你以為你是誰啊?憑什麼耍大牌?」這位同學猛一轉身,拉起褲管,就像是我們看到的標本,只露出一截小腿,吼著:「我不知道!你告訴我!」
哈佛商學院的悠久傳統,就是教授在最後一堂課講述自己的人生歷練、趣聞軼事和智慧箴言,做為送給畢業生的結業禮,教授提到自己面對過哪些挑戰、成就與過失;他們也曾經歷過不少壓力沈重、大惑不解的時刻。這些故事及歷練往往成為哈佛畢業生轉變其一生的指引,也成為培育哈佛人成為各行業領域成功的領導者,最好的啟發。作者從挑選的「結業禮」中,刻意分成獨立的四大類--開拓視野、管理自我、領導他人及建立原則。而拙思我則嘗試著用I am、I would、I need、I can來闡述這本書的精彩。
I am 我是——認識自己
去照照鏡子,仔細瞧瞧自己,鏡子裡頭那個也在盯著你看的人,是一年、十年、甚至三十年後,會看到的那個人,但不一定是「相同的人」。認識自己是個怎樣的人。麥可羅教授分享著他的黑白觀念--切實了解自己的觀念很重要,也就是要能掌握個人想法形成的原因和過程。探究你的觀念來自何方、如何影響你對世事的看法。回顧自己的過去,看看從前那些是非黑白的觀念是如何建立的。不要用僵化的態度--也就是拒絕透過黑白鏡頭去看世界。反省自己的過去,看清自己的背景,了解自己的想法是怎麼來的,再仔細觀察和辨認黑白之間還有哪些色調,才能幫助自己做出高明的決策。任何人都不可能完美無瑕,也不可能一無是處。人有優點,就有弱點,一個人的短處和長處也是同時並存的,彷彿親密的鄰居。以同樣一套方法嘗試觀察別人和自我,同時運用多重角度去思考事情,既能看到某些正面的特質和成就,也能看到人生的缺陷、弱點和陰暗面,以及介於兩者間的一切。觀念引導政策,政策產生結果。記得我是誰,以及我懷抱的希望和夢想,才能做出明智、正確的選擇,找到未來的路。
I would 我願意——付出自己
專攻製造學的翟庫馬教授酷愛爬山,一九六六年攀登喜馬拉雅山時,遇上山難,同行的朋友因而遇難,而翟庫馬教授幸運地被一位矮小的婦人救起,那婦人除了盡全力照顧他外,還背著他連續走了三整天,直到平安到達設有醫院的大村莊後,婦人就悄悄地離去了。經此災難,翟庫馬教授領悟到施與受之間的福分,他除了籌募基金為那婦人的村子蓋所學校外,他也改變了人生觀;自此,他給學生的忠告是--當許多好運降臨在你們身上時,也要以感恩的心情迎接繼起的責任。成功來自幸運,也帶來義務。造福他人,自己也能登峰造極。翟庫馬教授並未從此減少他登山的狂熱,最後不幸於厄瓜多爾山間罹難。
I need 我需要——管理自我
狄隆教授除了在哈佛教書,也在世界各地指導主管訓練課程。他常問兩個問題來試探一些希望善用個人時間與才華從正面影響別人的學生和主管。第一個問題是:別人怎樣看你?第二個問題較複雜:當別人跟你相處的時候,他們怎麼看自己?
這兩個問題是狄隆教授帶著他十一歲的女兒到拉希摩山參觀美國四位總統的巨大雕像時,他女兒問道:「這些人是怎麼當上國家元首?」狄隆教授答道,他們都很勇敢,曾經冒險犯難努力幫助別人,最重要的是,他們改變了別人的生活。「你會改變別人的生活嗎?」無論我們處在人生哪個階段,都要不斷地反覆操練和訓練,學習如何成為一名傑出者,成為能影響別人的領導人。同樣的自我教育過程也應該貫穿在我們的整個生涯,學習拉大格局,凡事看遠看廣,認清只要站在宏觀角度,再冒險的決定也會顯得無足輕重,你才能承擔更多風險。改寫自己的成功定義,就能成為不在乎個人名利的領導人,想想看要別人怎樣看你?怎麼樣影響別人,改變周遭的人,讓他們有能力改變自己,而不要只想到應該如何替自己的履歷表錦上添花,講坦白些,就只是在自己的訃文上增加篇幅而已嘛!
I can 我能夠——肯定自我
在人生的旅程中,凡事變化無常。我們常在資料不足或錯誤的情況下做決定-通常是關鍵而危險的決定,就像是面臨那場只有兩條細瘦的鳥腿和一小撮羽毛的鳥類標本期末考的難題。生活和事業中的創造行動,都得依靠勇氣和信心去完成。不要因為擔心做錯決定而浪費大好時機,也不要因為得過且過而錯失改造世界的機會。心理學家特曼研究一千五百名智商高於一百三十五的學童,被稱為「特曼個案」,成就最高和最低的「特曼個案」--兩者之間成就差異極大--智商幾乎等高,但成就較高的那群人多了兩項特質:具備高度的自信和毅力--或某種「熱情」。賴林教授認為一個人成功因素跟一輛跑車在跑道上奪魁的原因類似,光靠一、兩項個別因素,是無法扺達終點,需要巧妙整合多項條件才能換來真正的成功。賴林教授說了個發人深省的小故事,哈佛在畢業典禮之前,例行選出一名最高榮譽的「貝克獎學金得主」,獲此殊榮的學生,可說是終生紀錄,不但是獲得莫大的肯定和榮譽,畢業後天是打開所有的出路,一九九三年的得主高興之餘,發現學校核算錯誤,多數人會選擇,反正是學校宣布的,就若無其事地讓事情過去了。但這位得主卻選擇說出,他所發現的事實。事後證明他得到的喝采,絕不少於真正的得主。所以,除了好的天資,我們更要裝備好的自己,擁有自信和熱情,擁有成熟的個性和健全的觀念,才能做出正確的決策。
編排於最後一則的壓軸,是柯拉克教授,他的母親從他小時候就每天叮嚀他:走出家門後,不要忘了自己的責任、家人的名譽、爸媽的期望和夢想。也不要忘記你有光明的前途,美好的機會就在眼前,你可以讓世界變得更棒。所以柯拉克教授送給學生一句簡單的忠告:做明智、正確的選擇,找到可以為你們指引人生方向的基本原則及價值理念,然後忠於它,守住它。讀完此書,對我來說,最深的感觸是,人的一生只有一回,每個人都應該在自己扮演的角色、在自己的本分上盡心盡力,發揮地淋漓盡致。正如李家同教授為此書寫序的末了:生涯是很難規劃的,我們通常會碰到意想不到的事情,但是抓緊機會,將目前的工作做好,你就會在不知不覺中,出人頭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