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 新北市 磅數 187.6磅 發文 123 註冊 2002/10/8 量級 輕量級 ★★
|
最近由於某「機緣」,有幸接觸到這方面的知識。
對愛運動的大家來說,應該很有用。
以下資訊轉貼自「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http://www.ncpfs.gov.tw/library/library-1.aspx?No=97
運動傷害的處理原則有五個步驟,包括:保護(Protection)、休息(Rest)、冰敷(Ice)、壓迫(Compression)、抬高(Elevation),這五個英文單字的字頭就形成一個簡單易記的口訣: PRICE,讓我們容易得知如何適當地處理撞挫傷、肌肉拉傷、韌帶扭傷等急性骨骼肌肉傷害。
P = Protection(保護)
傷害發生時,第一個處理原則就是保護受傷的部位,將受傷部位固定,以免加重其傷害程度。
R = Rest(休息)
在受傷後,要停止受傷部位的活動,必要時可使用柺杖做適當的支撐。沒有醫生的檢查與許可,不應從事激烈的活動,避免再次刺激而使傷勢惡化,同時也能促進復原。
I = Ice(冰敷)
藉由使血管收縮,減緩血液循環速率,並減少組織液滲出,進而達到控制受傷部位的腫脹、疼痛及痙攣的症狀,因為受傷部位的腫脹程度會影響復原所需時間的長短。
常用的冰敷方式
1. 將碎冰塊放入塑膠袋或冰敷袋內,並加入少量的水,並將袋口繫緊後,就是一個簡便的冰袋;或是用濕毛巾包裹冰塊後置於欲冰敷之處。
簡易冰袋的製作:在塑膠袋或冰敷袋放入碎冰塊,並加入少量的水,然後將袋口綁緊。
2. 化學冷敷隨身包,冷敷包內含有兩種化學囊,經擠壓後使兩種化學品混合,產生化學反應,而有冷卻的效果。不過冷敷包很快會失去冷卻能量,而且只能使用一次,昂貴較不實用,並有滲漏腐蝕皮膚的危險性。
處理方式:
1. 將冰袋放置在受傷部位的皮膚上。
2. 在受傷後48小時內,每隔2-3小時冰敷一次,每次冰敷時間為15-20分鐘。
3. 冰敷時,皮膚的感覺會有四個階段:冷、疼痛、灼熱、麻木,當皮膚有麻木感覺時,就可以移開冰敷袋。
注意事項:
1. 冰敷袋每次使用不要超過30分鐘,以免發生凍傷或神經傷害。
2. 如果有循環系統上的疾病,不可使用冰敷。
3. 若傷者會對冰產生過敏反應,則可先用一層濕的彈性繃帶包紮傷處,之後放置冰袋在傷處上,最後再用剩餘的彈性繃帶固定冰袋。
4. 在寒冷的環境下,不要使用濕的彈性繃帶或濕毛巾,以免凍傷。
C = Compression(壓迫)
以彈性繃帶包紮於受傷部位,做局部壓迫,以減少內部出血與組織液滲出,也具有控制傷害部位腫脹的功效。
注意事項:
1. 使用彈性繃帶做包紮壓迫時,要以螺旋狀方式平均施加壓力,並從肢體末端往近端的方向包紮,當纏繞到受傷部位時可以稍為加點壓力。
2. 以彈繃最大長度的60%∼70%即可獲得充足的壓力,使用彈繃時要隨時觀察傷者的腳指或手指皮膚顏色,如果有疼痛感、皮膚變色、刺痛等症狀,表示彈繃纏繞得太緊了,應解開彈繃重新包紮。
E = Elevation(抬高)
將受傷部位抬高(高於心臟),幫助積聚於受傷部位的組織液能回流,避免受傷部位的過度腫脹。可與冰敷、壓迫同時實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