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 宜蘭縣 磅數 1345.2磅 發文 699 註冊 2004/9/6 下 量級 超重量級 ★★★★★
|
摘錄自行政院體育委員會國民體育季刊139期 作者:王梅香
隱約記得讀過這樣的報導:一個結婚日久,身材逐漸走樣的妻子,為了恢復臉上肌膚的光澤,寧願一年花個百來萬元,到美容中心做護膚的療程,卻不肯每天花個半小時做運動……。這個社會現象讓人莞爾,事實上,對一些年齡和梅格萊恩差不多,身材由珍妮佛羅培茲變成凱薩琳透娜的「後七年之癢時期」的為人妻者,想重拾美麗與老公的注意力,多半會先選擇美容換膚、再來是瘦身減重,最後才會想到經濟實惠的運動。
這絕對不是「沙豬觀點」,當妳有點年紀有點錢,自然而然會產生以上的順位。甚至妳真的看不順眼,也可以反駁:「男人不也是發福之後,寧願摳摳屁股看看電視,卻不願做幾個伏地挺身?」但是和男人不排斥的態度比較起來,很多女人認為:運動這檔事,不僅寂寞,而且是精神與肉體的雙重折磨。在兩性的關係裡,女人儘管堅強的要命,其實她們很喜歡有人作伴,樂於分享參與和被參與的經驗;但是大部分的運動是要獨自作戰,不論慢跑或是體操,所以要她們運動,還不如在床上耳鬢廝磨來得簡單。
於是,時間的刻痕變成一條筆直的切線。三、四十歲之後,運動和女人,變得非常單純,非常清新爽朗,只剩一個人和一堆藻泥一瓶精油的關係。
美麗的戰爭,原始的慾念
女人對運動的淡薄,多少是從父系社會裡耳濡目染來的。我們自小聽過太多「女孩子文靜點,多唸書最好了」、「我不喜歡小腿肚有肌肉的女生」的話,這樣因襲下來,女人的運動世界格外幽暗,她們可能會被迫對運動冷感,錯過體會因為運動而變得美麗的經驗;她們也可能因為另一半對運動的狂熱,而必須忍受「等待男人」的孤單。
當然,女人與運動的關係,不全然是那麼地悲情。千禧年雪梨奧運前,澳大利亞女子足球隊拍了一系列裸照,為奧運籌委會募款,結果造成轟動,有趣的是,轟動的原因不是球迷多麼好奇女子足球員的肉體,而是她們勇於為運動與藝術犧牲的精神,贏得世人的喝采。
所以,女人大部分時間是運動世界的配角,偶爾,她們也是主角。
舉個例子來說。號稱是全台灣最美麗的運動——「安麗盃撞球賽」在每年的暮春時刻,就會開始「勾引」所有男人女人的目光,這場撞球盛宴彷彿成了固定的美麗儀式。這裡的美麗,或者成熟高貴,或者艷麗逼人,不管你懂不懂得撞球,她們,你不會忍住不看。
撞球的世界裡,從來都是男人掛帥。在英國,司諾克(大檯,球洞小)標榜的行禮如儀,不遜象徵貴族運動的高爾夫球與網球,一旦女人走進來,尤其到了美國的花花世界,「九號花球」(小檯,球洞大)的魔力便渲染開。
吊詭的是,女子花球真正的魅力卻不在於充滿未知的結果性,而是「可看性」。四年前,台灣推展女子撞球運動,有線電視台推出一連串國際女子職業撞球賽,並以現場實況轉播,將國外一流高桿女將的身手直接播到每個家庭,歐美女子撞球高手的身手和曼妙身材也都一併播放,而洋將不拘泥於傳統套裝或小背心的服飾,更是大開國人眼界。
以「安麗盃」來說,這幾年掀起的美麗旋風,幾乎仰賴兩名「超人氣」球員——珍娜.李與陳純甄。她們同樣有一張開麥拉費司,也都懂得如何製造視覺焦點,珍娜.李甚至是第一位穿裙子打球的選手。一七二公分,身材玲瓏有緻,經常穿著細肩帶低胸上衣上陣的她,每當彎下腰架桿的時候,無限的春光不曉得「哈死」多少男人,更厲害的是,珍娜.李開朗的個性,還能讓女人不會嫉妒她。
陳純甄是台灣第一個去美國發展的女球員,曾經高居過世界排名第一,由於長期與美國職業聯盟高手交手,不僅球技提昇至世界一流高手之林,她在比賽現場的穿著也愈見大膽,也從早期的貼身性感,變化為近兩年的大膽暴露。三年前,珍娜.李缺席安麗盃,便讓陳純甄過足了癮,因為她成為場上唯一的美麗焦點,一件幾何圖案低領口的緊身T恤及亮片上衣,每天搶攻報紙的版面,讓她的上半身與表現一再成為話題,卻也讓她不禁「抱怨」:「在國內愈來愈難專心打球,因為觀眾每次都很主動地擠到正前方,讓我出桿很受干擾」。
然而,「安麗盃」的轟動,卻恰巧印證了球賽最原始的本質,「肉慾」當然不會是參賽女選手的的初衷,卻難保不會是男性球迷進場看球的本意,畢竟現場有七成以上的球迷是男人,全都懂球看球的嗎?自由心證吧。
性感的服裝,無盡的責難
老實說,「別有用心」地觀賞女子撞球,這種心態在台灣真是少見多怪,儘管民風漸開,但是台灣男人就是那麼ㄍ一ㄥ,有什麼辦法?準此觀之,每年在南台灣舉辦的女排大獎賽,同樣讓球迷絡驛不絕,原因無他,女子排球近年在短褲的改良上相當成功,幾近泳褲的尺寸,配合女球員修長的腿型,視覺上營造了相當震撼的感受。
這樣看起來,近年來聲勢逐漸有凌駕於男子網球之上的女網運動,似乎找到了坐大的理由。其中,有很大的部分理由是因為庫妮可娃。
庫妮可娃在女子網壇一直被貼上性感的標籤,雖然她芳齡廿歲,但是她舉手投足間所流露的萬種風情,加上清純無邪的笑容、勻稱火辣的身材,可比那些大姊姊們更加嫵媚動人,儼然成為這項運動的「海報女郎」,尤其是脫掉球衣,換上噴火的緊身短裙,更是讓許多號稱「四十而不惑」的中年男子,寧可冒著誘拐未成年少女的罪名,也要想盡一切辦法弄到庫妮可娃的電話號碼。庫妹也樂此不疲,而且相當享受這種成為焦點的感覺。一個以「庫妮可娃」英文為名的網站,甚至裡面貼的都是色情女郎的照片供網友下載,可見她的魅力不僅存在於女子網球界,也發燒在一般普羅大眾的心裡。
庫妹並非將球衣的胸口愈開愈低的元兇,但卻是發揚光大的幫兇。由於女網向「性」看齊的趨勢越來越嚴重,「女金剛」娜拉提諾娃就曾經痛批女網協會WTA,認為他們不應該助長女網選手這股歪風。娜拉提諾娃指出,她很驚訝看到三位網球女將一絲不掛出現在義大利網球雜誌上。她說:「這可能適合花花公子。但登在網球雜誌,大可不必。」
沒想到WTA反將這位老太太一軍:「這些女將是世界級的運動員,她們年輕有活力,更具備吸引力。我們無法促銷她們的魅力,但我們也不會感到害羞。」
背心式的女網球衣,一、二十年前少有人願意嘗試,現在卻是女網的服飾主流。和以往最大的差異是,從前只有女網皇后艾芙特比較敢穿低胸球衣出賽,現在大家都是酥胸半露,一不小心,隨時有穿幫的可能。
其實,女網球衣的布料越穿越少,也不是每位女將都有本錢嘗試。至少,幾個前提是:身材要好、臉蛋不能太差,球技也得不俗,算來算去也只有那幾個人。然而頻繁的曝光率,讓外界誤以為女網全成了「牛肉場」,難怪引來保守的娜拉提諾娃痛加撻伐。
比起看似斷層,群雄割據的男網界,女網因為成名的球星大都是不到廿歲的年輕少女,格外顯得花俏熱鬧,而她們通常也是聚光燈下的百萬富婆。
廿歲的百萬富婆?想想看,這中間會有多少事情發生?除了顧著自己的漂亮之外,會有多少意外?球衣上密密麻麻的各家贊助廠商商標、千奇百怪的項鍊、耳環、髮帶等小配件,這一身行頭,哪部分是拿人錢財合約上規定得穿的,哪部分又是自己堅持挑選的?
年過卅歲以後,你才會漸漸了解人生是大事一樁,成長是大事一樁。因此,一次戀愛或一次失戀,甚至從最愛的騎馬運動中摔落下來,可能都足夠讓她們在揮拍尋金的路上跌個大跟頭。流汗苦練,但除了勝利和財富的召喚之外,終究也會有其他各種聲音不斷響起,這才是女子網球真正不確定的根源。
性別的意識,主宰的權力
美麗不是錯誤,對戴芬波特而言,絕對的美麗卻是絕對的錯誤。像庫妮可娃、辛吉絲這批美少女入侵女網界之後,她突然發現媒體的焦點都不在她身上!像戴姊姊這樣的「傳統派」其實為數不少,這些女將唯有贏得大賽時,大家才會發現她們的存在。
不過,戴芬波特還算好的,女網至少在現今的國際體壇是屬於「顯學」,其他的運動就沒有那麼好命,想想那些「舉得好重」的舉重,「射得好準」的射箭、射擊,「打得好兇」的跆拳道、角力,連男子選手出賽都不太容易有曝光度了,更遑論女子選手。
但就算是幾乎什麼都比的奧運會,也無可避免地上演著種族的競技與性別的格鬥。本世紀以來,女人參與運動的情況非常熱中,但是兩性在競技運動的「差別待遇」仍然非常嚴重。
「差別」是社會的不公平現象,從前的社會,是以男人價值基準為主的社會,是一個男人支配女人的社會,換言之,女人並非是差別待遇的主體,而是被差別待遇的客體,但是女人本身對於這種社會的不平等,無感於是自己的社會權利被剝奪,也不認為這種權利是受惠自男人,如此一來,「差別問題」是無法解決的。像撐竿跳高、鏈球、五千公尺、一萬公尺長跑,女子選手雖然得以參加,但是田徑場上不能參加的項目也是很多。
其實,國內體壇也不乏美女,網球選手胡娜,就曾在國內掀起一陣旋風,淡出球場之後,除了開設訓練營之外,也偶而擔任有線電視體育台的球評,亮麗的外型吸引不少死忠的男性觀眾;另外像前女子跆拳國手陳怡安,漂亮的臉蛋和修長的身材也羡煞許多女性,而她除了擁有過人的運動專長之外,曾經擔任主播的她,更告訴觀眾,她也是能在螢幕前發光的美女。
或許正因為國內的「運動美少女」風潮似乎直追國際,所以某運動球鞋大廠看好這個市場,在前兩年推出一系列「女人.運動」的廣告,還一度邀請陳怡安代言,沒想到推了沒多久就陣亡,只剩下有氧跆拳還存活,廠商的用心卻被現實打敗,或許是台灣的運動人口本來就很隱性,而女人從事運動更是少之又少。
這毋寧是很悲哀的,從政府的忽視體育政策,到專業媒體一個個轉型、關閉無法生存,都顯示台灣的運動環境是非常淺碟式的,總是一窩蜂追逐當紅的事物,當激情過去之後,又隱藏成為非運動人口。如果長此以往下去,運動在台灣會變成怎麼樣的東西,SOMETHING OR NOTHING?那則有關「女人寧願美容也不願運動」的報導,相信到時很多人看了,再也笑不出來。那會是怎樣的年代!(作者為台北市立體育學院研究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