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身」與「健美」可以說是兩種不同運動項目,但他們有個共同的運動空間、共通的運動器材,甚至有時候連彼此的訓練動作也是相同的。在美國大多數的健身房裡通常都可以看到以hardcore
bodybuilding為主的健身房文化,但同時也相當大程度的發展有氧體適能等大眾
健身運動,可以說健美衍生健身,健身延伸健美。而在台灣這種情形卻不普遍,就如同王兆慶在其著作〈理想或醜怪的身體:論台灣「健美先生」的文化困境〉裡所述:
健美先生雖然和城市健身中心的大量消費者共享相似的「健身房」空間,但風格差距之大,已經到了雙方會辨識出彼此文化異質性的地步。正是這個「身體形象」品味的明顯分化,促成了當前健美身體在象徵價值上的侷限。對主流男性身體文化來說,健美先生的身體雖然不是逾越性別化體制的醜怪身體(例如人妖或跨性別),但也說不上是百分之百受人喜愛的「可欲」(desirable)身體。它沒有合法性問題或被系統性排除的痛苦,但它在合乎性別傳統期待的情形下,卻仍然坐不上身體「典範」的崇高位置,而被當成一個相對不被偏好的對象。
大眾對於健美不存在普遍的認識與認同,因此健身房裡「健身運動」便成為主流,健美也逐漸失去在健身房裡的能見度。我們可以再觀察板上諸多網友對於健美先生的認知,也呈現了不一至的看法:
健身者認為那些巨大怪異的肌肉身體並不美觀,甚至是到了噁心的地步。
健美人認為那些健身者或所謂的猛男根本不能稱為壯或根本不具健美的水準。
歸結眾多的原因,最主要的不外乎健美對於健身的理解不足與健身對於健美的認識不足。健身與健美的目的與意義不同,故無法以健美人或健身者的本位來互觀彼此,如此也就不需要互相批評,因為同樣是上健身房的人,本來就未必會從事相同的實踐。我們以台灣目前的主流健身與少眾健美來爲兩者做個區別:
差異 |
健身 |
健美 |
主要意義 |
透過運動達成身體健康與體質的增強。 |
透過訓練使各部位的肌肉發達勻稱,體格健壯,且具有雕塑感的藝術美。 |
主要目的 |
增進全身肌肉適能與心肺功能等體適能健康,並發展美觀均勻的體格。 |
追求肌肥大與型體外觀上的強壯結實美感,以利於競爭性的展示。 |
主要特性 |
重視大眾化的休閒娛樂性。 |
重視科學與刻苦、自律的訓練,最大限度的發達全身肌肉。 |
發展方向 |
大眾化的健康休閒產業。 |
專業化的技術與水平的提升。 |
運動方式 |
以集體運動為主。 |
以個體訓練為主。 |
器材使用 |
以徒手為主,器械為輔。 |
器械為主,徒手為輔。 |
興盛與能見度 |
隨著新興健身產業的興起而流行,並成為健身中心的主流。 |
隨著健身產業的興起而逐漸式微與退位,服務項目不完整的傳統健身院淡出市場或轉型。 |
運動人口 |
佔據著多數體適能運動人口。 |
少數。 |
群眾接受度 |
普遍接受。不必接受專業審美的訓練即能分辨好與差的身材與健康程度。 |
意見不一致,圈內人與圈外人對於碩大肌肉的健美運動審美觀有著截然不同的看法,但普遍認為健美精英都使用類固醇。 |
訓練過程 |
禁慾的享樂主義。 |
認為吃苦是必然的過程。 |
商業資源 |
媒體贊助與大型企業的投資與經營。 |
停留於營養品商的贊助與小額的私人經營。 |
於此順便推薦大家閱讀一篇文章,這是在去年12月19日年在交通大學文化研究學生研討會的論文之一,由台灣大學社會學所研究生王兆慶所發表的〈理想或醜怪的身體:論台灣「健美先生」的文化困境〉,文中論述了一段直得深思的話:
在產、官、學三股力量都與健美運動緣分淡薄的情形下,台灣健美運動在90年代以後的式微,是可以理解的。過去健美或許還有政治體系提供的利益結構可以依賴,但如今,僅存的個人零星努力,或因為認同男性肌肉價值而投入的健美新人,只能讓健美不「死」,卻無法讓這個文化有高度的成長。健美文化的世界裡;只剩下默默鍛鍊的健美先生,在微觀的身體品味象徵鬥爭中試圖取得自我認同,或在零星的地下經濟中爭取基本生活條件。甚至「觀眾」這個角色往往也是缺席的,因為不存在會買票觀賞健美比賽的觀眾。
藉由此文我們可以看到台灣健身與健美的差別,也可看到台灣健美本身的侷限性,那麼也就知道台灣健美發展的弱點在哪裡。不管你有沒有社會學或文化研究背景,這篇文章都值得一看,文中詳細的將台灣健美分為三個重要的歷史過程,可以說是首創,也更加鮮明的繪出台灣健美發展的歷史輪廓,期盼大家有感而發在此參與討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