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S 基礎/一般訓練討論
版主take
首頁,訓練動作教練文章:運動要點,新知,名人講談..本站健身討論版各部位肌肉名稱照片,專欄,健身房資訊等鐵克粉絲團相關網站連結行動版鐵克
顯示全部圖片1 顯示全部圖片2 回本版列表 本版其他副討論版 跳頁 選擇討論版 所有討論版 短訊息(PM) 【訪客 登入

酸痛會遲個幾天才出現 ? ? ?

樓主: gogopeople(石金水)( male) 2005/02/27 01:00:23 61.222.112.xxx
來自 桃園縣
磅數 15.2磅
發文 11
註冊 2005/2/24
量級 蠅量級


小弟又來亂發問問題了!! 希望各位大哥大大大們能解一解惑!!

小弟是剛開始接觸健身運動,一剛開始都是先慢跑30分鐘後
滿身的汗才開始去做重量訓練的動作
我一開始都是做3組,一組12下
重量是選擇到第三組的一半後開始會撕牙裂嘴的鬼叫的那種重量
而且做完三組後
胸口並沒有任何疼或者是酸痛的感覺
但是
總是要過了一天後
才開始覺得痛,酸~~ 請問是不是我做的太少了
或者是重量不夠呢 ?
為何會延遲那麼久才出現酸痛的感覺呢 ??

回應
1作者 1975 (Mir) ( male ) 2005/02/27 07:45:43 220.142.33.xxx
來自 台南市
磅數 102.4磅
發文 40
註冊 2004/9/13
量級 羽量級
★☆

肌肉酸痛的理論與預防舒緩

壹、緒論
貳、肌肉酸痛的種類與機轉
一、急性的肌肉酸痛
二、延遲性肌肉酸痛
參、肌肉酸痛的預防與舒緩
一、急性的肌肉酸痛預防舒緩理論
二、延遲性肌肉酸痛預防舒緩理論
肆、結論
伍、參考書目



摘要

所謂肌肉酸痛,依照肌肉酸痛出現的時間來分,大致上可分為兩類:
第一類是急性的肌肉酸痛;第二類是延遲性肌肉酸痛。主要就兩者的發生
時間、造成機轉、如何預防與減緩肌肉酸痛的發生來做介紹。急性的肌肉
酸痛是指在運動中便發生,或在運動後隨即產生肌肉酸痛的現象;延遲性
肌肉酸痛所指的現象,是在停止運動後一段時間才出現,一般常在運動後
24─48小時出現,在48─72小時達到最高峰,並且持續1─3天,到 7─10
天後才能完全恢復。根據一些理論研究,來說明肌肉酸痛的發生機轉與徵
候介紹,並且提出幾點建議來預防及減緩肌肉酸痛的發生。


壹、緒論

在運動的過程中,運動後產生肌肉酸痛的現象,可說是種很普遍的經
驗。不論是休閒活動或是較為激烈的訓練活動,特別是久未活動的肌肉在
恢復運動或是強度超乎平時的訓練,肌肉酸痛的情況往往常常發生。有時
肌肉酸痛的現象,出現於運動中或運動後隨即產生;有時是在停止運動後
一些時間才出現。而肌肉酸痛會使運動能力降低,肌肉僵硬及酸痛等等。
因此,常使一般人不得不停止運動,好好休息一番。就像體適能中心的會
員也常因而缺乏再來的動機,使之前的努力白費了;而運動者更不能計畫
運動或訓練。所以到底肌肉酸痛的機轉為何,如何預防與舒緩呢?下列將
根據肌肉酸痛理論來分析,並比較肌肉酸痛發生的可能情況因素,而針對
肌肉酸痛的預防與舒緩,但卻非涉及到儀器治療方面的方式,而是可以經
由自我運動和處理來改善的一些實質的方法,並提供運動指導者參考,避
免運動參與者不必要的訓練過度情形,並達到肌肉酸痛的預防與舒緩。


貳、肌肉酸痛的種類與機轉

依照肌肉酸痛出現的時間來分,大致上可分為二類:第一類是急性肌
肉酸痛;第二類是延遲性肌肉酸痛。


一、急性的肌肉酸痛

(一)急性的肌肉酸痛發生的機轉

1.所謂急性肌肉酸痛是指在運動中便發生,或在運動後隨即產生肌肉酸痛
的現象。這種急性肌肉酸痛,主要是由於肌肉缺血所產生的(賴金鑫,
民72)。其嚴重程度,輕者讓人感到不適,重者使人無法繼續運動,必
須暫時停止活動。

2.杜帕特和侯墨斯(賴金鑫,民72)利用肌肉持續性收縮的實驗,而當中
以止血帶使血流中斷為控制因素。從實驗顯示出,當肌肉持續
收縮,強度足以造成血流中斷,即肌肉缺血現象,由於肌肉無法將廢物
運走,會使廢物積聚,而刺痛發生。必須減少收縮強度,才足使血流恢
復,酸痛減輕。

3.Miles&Clarkson(1994)所做的綜述性報告指出:

(1) 在一般運動時,肌肉收縮會產生代謝產物,它們具有擴散性,可擴散
移除到身體其他部位,這些物質可刺激痛覺神經末梢,誘發疼痛。

(2) 若從事長時間或較激烈的運動時,由於肌肉的強力收縮,造成肌肉中
循環的血流受阻,使肌肉缺血,進而讓上述的代謝產物大量堆積於局
部,再加上肌肉本身可能的損傷,使刺激痛覺神經末梢,產生肌肉酸
痛的現象。

綜合以上所有論點,急性的肌肉酸痛最主要造成的原因是因為從事高
強度的運動,造成肌肉缺血現象的發生,所導致肌肉運動代謝產物的堆積
,使得肌肉酸痛產生。

(二)急性的肌肉酸痛的一般徵候介紹:

由於急性的肌肉酸痛是因肌肉缺血為主要的成因,而經由實驗的證明
,只要肌肉缺血的因素一經解除,即可慢慢地恢復,而肌肉酸痛的徵候亦
隨之解除,所以說急性的肌肉酸痛的一般徵候,即是關於肌肉缺血情形的
有無為主要的原由,而加以探討的。當有肌肉缺血的現象產生,就會有肌
肉酸痛的發生;而當肌肉缺血的現象經由消除,即酸痛的問題獲得舒緩。


二、延遲性肌肉酸痛

延遲性肌肉酸痛所指的現象,是在停止運動後一段時間才出現,早的
話約在運動後 8小時發生,一般常在運動後 24~48小時出現(賴金鑫,民
72)。在 48~72 小時達到最高峰,並且持續1~3天,到7~10天後才能完全
恢復,所需時間長短視嚴重程度不同而有差異(黃廖植,民84)。

(一)延遲性肌肉酸痛發生的機轉

至於延遲性肌肉酸痛發生的機轉為何,尚未被證實。但有很多學者提
出一些實驗假說來證明其理論,以下將就幾個理論來做介紹:

1.乳酸堆積理論

以前大都是認為運動後肌肉中堆積大量的乳酸,是引起延遲性肌肉酸
痛的原因。理由是:因肌肉運動強度過大,氧氣供應不足,使乳酸產物堆
積,造成細胞間滲透壓的改變,產生腫脹現象,此會刺激神經末梢,造成
肌肉酸痛的產生。然而,有多位學者對延遲性肌肉酸痛的乳酸堆積理論感
到質疑,進行很多實驗來加以驗證。

(1) 林麗娟和林學宜(1993)在探討運動後,乳酸堆積和延遲性肌肉酸痛
的關係時,利用離心收縮運動來誘發延遲性肌肉酸痛,並比較血漿乳
酸值、疼痛指數和 ROM。結果發現:運動後血乳酸的濃度與延遲性肌
肉酸痛的發生無顯著關係。

(2) Clin Sci(引自黃廖植,民84)以病人患有McArdle's disease 的患
者進行延遲性肌肉酸痛的實驗,由於這些受試者的肌肉中欠缺肝醣磷
氧基脢 (glycogen phospho-rylase),所以只能利用血中葡萄糖來進
行能量代謝,當患者做最大運動,沒有乳酸從肌肉中釋出,但在從事
完高強度的離心性運動後,依然出現延遲性肌肉酸痛的現象。

(3) 雖然高強度的運動後,產生的乳酸可能引起與疲勞有關的嚴重肌肉酸
痛。但乳酸代謝消除在靜態恢復時,乳酸排除的半衰期為25分鐘,動
態恢復時只要11分鐘。根據這些半衰期估計,靜態恢復乳酸從血液中
完全排除約需 2小時,但動態恢復時卻少於 1小時(陳相榮,民77)
。此與引起延遲性肌肉酸痛,早的話約在運動後 8小時發生,兩者已
然不合,故不可能是因素。

(4) 另外,馮峰權和翁慶章(引自林麗娟和林學宜,1993)表示因高強度
運動所導致乳酸的生成與堆積,在運動後劇增,並在3─5分鐘內達到
頂點,運動後由於血液循環補充足夠的氧氣,使得體內代謝加速,有
助於乳酸的排除。因此,大約在運動後10─15分鐘後開始消除,約30
分鐘就可恢復至安靜時的水準,所以並不與延遲性肌肉酸痛的發生時
間有相關。

根據上述實驗結果,我們可知乳酸堆積的發生,並不與延遲性肌肉酸
痛有關,經由整理歸納為以下三點,因為在1.離心收縮運動的誘導延遲性
肌肉酸痛;2.肌肉中欠缺肝醣磷氧基脢的實驗;和3.乳酸代謝的排除時間
上,都顯示出乳酸堆積的發生和延遲性肌肉酸痛,兩者沒有多大的相關性
。故綜合以上的證據,我們可以知道延遲性肌肉酸痛的乳酸堆積理論已遭
到推翻否定。

2.肌肉痙攣理論

(1) 迪夫雷斯(引自賴金鑫,民72)認為運動會引起活動部位的局部缺血
,缺血使血液循環變差,引起致痛物質的堆積。如果致痛物質累積過
多,超過一定界限就會引起疼痛感;而疼痛又會引起肌肉的反射性痙
攣,造成局部缺血的時間延長,形成一種惡性循環。

(2) 段昌平(引自黃廖植,民84)在探討用靜態伸展肌肉對延遲性肌肉酸
痛影響的實驗中,發現運動後如進行靜態伸展,由於肌纖維的被動拉
長,使收縮不一致的肌節得到伸展,能夠緩解或抑制肌肉痙攣,減少
延遲性肌肉酸痛的發生。

根據上述的探討,我們得知肌肉痙攣與肌肉酸痛的關係,故而肌肉痙
攣理論有其理論基礎,是一種惡性循環的現象,而我們能夠藉由靜態伸展
來緩解或抑制肌肉痙攣的發生。

3.結締組織損傷理論

(1) Hough(引自林麗娟和林學宜,1993 )認為未受訓練的肌肉,參與長
時間工作或訓練,將可能會使肌肉內的肌纖維和結締組織受到損傷而
引起肌肉酸痛的現象。

(2) 阿布拉罕(引自林麗娟和林學宜,1993)認為延遲性肌肉酸痛與結締
組織的膠原纖維代謝異常(受傷或發炎)有密切的關係。由於實驗發
現:以會產生延遲發性肌肉酸痛者的運動後第三天,其尿中的膠原纖
維代謝物質會明顯增加,而不產生肌肉酸痛者的尿中,運動後沒有明
顯的變化。

(3) Newham&Edwards(引自黃廖植,民84 )發現肌肉離心收縮的疼痛都
集中在肌腱周圍,因此認為這種現象是由於肌纖維具有較大的彈性,
而結締組織較堅硬且彈性小,因此後者為受離心收縮時產生損傷的主
要部份。

根據以上的結果,我們可以知道有三點綜合的結論1.肌肉酸痛中結締
組織易受損傷;2.肌肉酸痛與結締組織的膠原纖維代謝異常有關;和3.離
心收縮的疼痛都集中在肌腱周圍,因此推估結締組織損傷理論亦是肌肉酸
痛的因素之一。

4.肌肉損傷理論

(1) 段昌平(引自黃廖植,民84)認為運動後即刻,肌原纖維已經產生變
化;運動後10小時變化加大,但骨骼肌結構的最大變化出現在運動後
24小時,與延遲性肌肉酸痛出現的時間一致。

(2) 大陸學者田野等(引自黃廖植,民84)發現雖然在運動後即刻就能發
現肌纖維損傷的現象,但在運動後的10小時,肌纖維的損傷有持續惡
化的情形,到48小時後,肌纖維損傷程度達到最大值。肌纖維的損傷
的情形與延遲性肌肉酸痛出現時機和嚴重性一致。

(3) 毛慶禎(1994)從生理學的角度看來,延遲性肌肉酸痛是肌纖維的肌
纖維膜受到結構性及化學性的傷害所造成的;不僅肌纖維可能產生微
小的裂傷,肌腱、韌帶也可能有此等的傷害,也可能是延遲性肌肉酸
痛的根源。

根據上述的理論,我們得知以下兩個結論1.運動後的肌纖維損傷現象
與延遲性肌肉酸痛的出現時機一致;2.肌纖維膜受到結構性及化學性的傷
害,造成肌肉酸痛。這肌肉損傷理論也可能是延遲性肌肉酸痛的根源。

5.組織液理論

Stauber (引自林麗娟和林學宜,1993)指出肌肉承受的強度過大,
致使組織液流出,並滯留在細胞外,因而使得組織間滲透壓產生變化,而
造成局部肌肉的水腫和疼痛。

根據 Stauber的見解,認為組織液造成組織間滲透壓產生變化,並使
肌肉產生酸痛,是延遲性肌肉酸痛的原因。

6.急性發炎理論

Smith (引自黃廖植,民84)認為延遲性肌肉酸痛與急性發炎有密切
關係。其所作的研究報告指出:延遲性肌肉酸痛與急性發炎間有一些相似
處存在:(1) 延遲性肌肉酸痛發生時,可觀察到急性發炎的三個症狀(
pain疼痛,swelling 腫脹,loss of function失去功能);(2)可見纖維
母細胞及細胞溶解的活動都有增加的現象;(3) 損傷的區域都有繼續擴大
的趨勢;(4) 復原的現象大約都出現在72小時左右。

根據 Smith的研究指出,延遲性肌肉酸痛與急性發炎間有密切關係,
其中有一些相似處存在。

綜觀以上,有關延遲性肌肉酸痛的各種理論,在學理上或實驗結果上
,都有其立足點的根據點,但各種理論間也有不足之處。因此,我們可以
知道,到目前為止,對於延遲性肌肉酸痛發生的機轉依然不是很清楚只能
根據各家理論來研究推論,而真正原因則有待大家共同努力來研究探討。

(二)延遲性肌肉酸痛一般徵候介紹(黃廖植,民84):

1.在運動結束一段時間後才明顯出現。

(1) 徐佶(引自黃廖植,民84)指出延遲性肌肉酸痛通常發生在運動結束
後的一段時間,疼痛程度在運動後的24小時增加,從24─72小時這段
時間最嚴重,最終在5─7天後平息消失。

(2) Cleak&Eston (1994)利用實驗來誘發延遲性肌肉酸痛的發生,結果
發現在運動後的24─96小時,受試者肌肉酸痛的情形達到最高點,有
最嚴重的狀態發生。

根據上述結果發現,延遲性肌肉酸痛是在運動結束一段時間後才明顯
出現,而於72小時左右最嚴重,之後緩慢平息消失。

2.通常發生在離心性肌肉收縮型態的運動後。

(1) 在從事離心性肌肉收縮的運動時,相對於向心性肌肉收縮的運動,肌
纖維及結締組織必須承擔較高的張力。因此,當肌肉不習慣這樣強度
的力量時,必然會有肌肉損傷的情形發生,造成延遲性肌肉酸痛(
Cleak&Eston,1994)。

(2) 就像是在做登階運動時,延遲性肌肉酸痛容易發生於做離心性收縮的
肌群,而不易發生於做向心性收縮的肌群;而個體在下坡跑後容易產
生延遲性肌肉酸痛的現象,而較不會在平地跑或上坡跑後發生(黃廖
植,民84)。

根據以上論點,延遲性肌肉酸痛通常是在離心性肌肉收縮型態時發生
,而主要是因肌肉組織承擔較高張力的緣故。

3.肌力減退。

在延遲性肌肉酸痛發生時,有運動後即刻的肌力下降的現象,之後肌
力緩慢回升,逐漸恢復到正常的水準。《圖三》

(1) Clarkson,Nosaka&Braun(引自黃廖植,民84 )提出:肌節長度的
改變,來解釋肌力減退的現象。因為在做離心性收縮的運動時,肌節
被牽引,造成肌節長度的改變不一致,使結合的橫橋數目降低,影響
到肌力,正好可用來解釋在高強度離心性收縮的運動後造成延遲性肌
肉酸痛,且肌力隨即降低;接著肌節漸恢復正常肌力隨之逐漸恢復。

(2) 盧鼎厚(盧鼎厚和黃啟煌,1997)研究發現延遲性肌肉酸痛中肌肉結
構呈現不同程度的變化,導致肌節的長度影響肌原纖維的走向改變,
使結合的橫橋數目減少,影響到肌力,造成肌力下滑的現象。

根據上述的內容,可以得知延遲性肌肉酸痛造成肌力減退,是因離心
性肌肉收縮運動造成肌節長度的改變,使橫橋結合數目減少,造成肌力下
降現象。

4.自發性的肌肉縮短現象。

當肌肉從事高強度運動,而發生延遲性肌肉酸痛時,肌肉的ROM 會伴
隨著有下降情形,當到達最嚴重後,才緩慢地回復到正常狀態。《圖四》

(1) 陳慶忠和謝伸裕(1995)在從事延遲性肌肉酸痛的誘發研究對於治療
法的影響時,發現手肘在運動後的 ROM逐漸下降,48時出現最低點。

(2) Stauber,Clarkson,Fritz&Evans (引自黃廖植,民84)以屈肘肌
為例,在高強度離心運動後,有延遲性肌肉酸痛且測肘關節伸直角度
,發現在運動後即刻及在48小時的伸直角度均較運動前減少。

根據上述實驗,我們可以了解骨骼關節 ROM下降是隨著高強度離心收
縮運動後,遲性肌肉酸痛的產生,而使有此現象發生。


參、肌肉酸痛的預防與舒緩

在對於肌肉酸痛方面,很多專家學者嘗試利用不同的方法和理論,來
預防與舒緩肌肉酸痛的發生。而以下將針對肌肉酸痛的分類來做探討,並
以不同的論點來說明急性的與延遲性肌肉酸痛的預防與舒緩之道。


一、急性的肌肉酸痛預防舒緩理論

(一)Miles&Clarkson(1994):

1.認為急性的肌肉酸痛在結束運動之後,藉由休息去除肌肉缺血的現象,
增加血液循環的恢復,能迅速解除肌肉酸痛的徵狀。

2.認為急性的肌肉酸痛,藉由休息減緩肌肉酸痛的現象,如果配合熱敷,
將更能加速消除肌肉酸痛且恢復正常。

(二)黃廖植(民84)

認為只要將造成急性的肌肉酸痛因素,就例如肌肉缺血現象的排除,
則短時間內肌肉酸痛的徵狀即可改善。

(三)賴金鑫(民72):

1.認為減少肌肉收縮的強度,或完全停止運動,才能恢復增加肌肉的血流
量,使肌肉酸痛減輕或消失。

2.賴金鑫(民72)只要運動的強度不要太高,或者避免持續性的肌肉收縮
,都可預防肌肉酸痛的產生。

根據上述專家學者的理論,我們可以知道急性的肌肉酸痛的預防和舒
緩有很多論點,而當中最重要的即是有以下兩個結論1.避免高強度和持續
性收縮的運動;2.肌肉缺血現象的排除。而只要運動強度不要過高,並且
避免從事做持續性收縮的運動,就能夠有效預防肌肉酸痛;並且只要藉由
增加血液循環的恢復,則肌肉酸痛的現象立即獲得舒緩。

綜合以上資料,根據這些論點以下提出幾點建議來預防與舒緩急性的
肌肉酸痛。

(一)急性肌肉酸痛的預防

1.熱身運動(warm up):

運動前做好充分的準備活動,例如低強度的有氧運動或是輕負荷的活
動,使肌肉關節獲得放鬆,加速血液循環,並要適當地伸展活動肌群
使肌群充分得到準備,以應付接下來的訓練。

2.避免強度過高:

從事運動或訓練時,要注意強度不要太高,應適合個人情況和特殊性
,避免高強度的肌肉收縮,並隨時注意身體情況的變化,以期隨時能
應付肌肉缺血現象的發生。

3.避免持續性收縮:

當從事運動或是訓練時,應避免從事部位的持續性肌肉收縮,儘量避
免這種情形的發生,使肌肉酸痛的因素降低,預防急性的肌肉酸痛。

(二)急性肌肉酸痛的舒緩

1.休息(rest):

藉由休息而去除因肌肉從事運動產生的肌肉缺血現象,並且增加血液
循環的恢復,能加速消除肌肉酸痛症狀來減緩急性酸痛的現象發生。

2.靜態伸展(stretch):

以靜態伸展的方式,能舒緩因運動造成急性肌肉酸痛的肌肉變化現象
,例如肌纖維受到的不規則牽拉和壓迫,促進其放鬆恢復作用,減緩
急性肌肉酸痛的發生。

3.按摩(massage):

藉由按摩方法,改善局部酸痛的血液循環現象,加速代謝,放鬆肌肉
,有助於改善急性肌肉酸痛的現象,當然若能利用配合休息和伸展,
將更能有效的改善。


二、延遲性肌肉酸痛預防舒緩理論

(一)大陸學者段昌平等(黃廖植,民84)認為靜態伸展,能有效抑制運
動後骨骼肌超微構造的變化,並且促進骨骼肌恢復作用,同時能減
緩延遲性肌肉酸痛的症狀發生。

(二)Smith(黃廖植,民 84)提出按摩能夠減緩因從事離心性肌肉收縮
運動後所導致的肌肉酸痛現象,並使得延遲性肌肉酸痛的不舒服現
象產生獲得改善。

(三)國外學者Pierrynowski等(黃廖植,民84)提出適應理論來預防延
遲性肌肉酸痛,他們發現:從事一回合離心性收縮的運動後,將使
下次再從事類似活動時,因肌肉對類似的運動負荷已產生適應現象
,而具有預防保護的效果,使發生的延遲性肌肉酸痛的嚴重程度降
低,這種效應約可持續6星期。

(四)陳慶忠和謝伸裕(1995)研究結果,靜態伸展對於肌肉酸痛的處理
,可以減輕受試者延遲性肌肉酸痛的症狀。

(五)Schwane,Watrous,Johnson&Armstrong(1983)研究不同坡度,
每天30分鐘的跑步訓練,對下坡跑所致延遲性肌肉酸痛的影響,研
究結果顯示,因下坡跑所致的肌肉損傷,可藉由平時下坡跑與平地
跑來預防,但上坡跑訓練則無此效果。

(六)Byrnes(引自黎俊彥和黃啟煌,1996)研究預防延遲性肌肉酸痛之
運動訓練效果的持續時間結果顯示,六週前的下坡跑訓練,可減低
因下坡跑所致的肌肉酸痛,而建議運動訓練預防延遲性肌肉酸痛的
效果,可持續維持六週之久。

(七)毛慶禎(1994)指出運動傷害、超量負荷等反向訓練手段,在訓練
課表中屢屢出現,卻少有人利用延遲性肌肉酸痛避免比賽中的困境
,例如藉由適應理論的方式;以超長距離、下坡跑等負面訓練手段
,於控制的情況下,故意產生延遲性肌肉酸痛,是馬拉松選手避免
撞牆的最佳利器。

根據上述學者專家的理論,我們可以明白預防舒緩延遲性肌肉酸痛可
從下列三個結論1. 靜態伸展;2. 按摩方式;和3.訓練之適應理論來著手
。藉由靜態伸展方式能促使肌肉中因運動而產生的構造變化,獲得改善並
有預防舒緩的效果;而按摩方式則是為了促使增加血液循環,並使肌肉中
的代謝廢物加速排除,並提供充分的氧氣和營養;最後訓練之適應理論是
非常值得注意的一個論點,亦是能藉由有效的訓練,來增強活動部位以達
到充分預防的方式。

綜合以上資料,根據這些論點以下提出幾點建議來預防與舒緩延遲性
肌肉酸痛。

(一)延遲性肌肉酸痛的預防

1.熱身運動(warm up):

運動前做好充分的準備活動,就像是低強度的有氧運動,或低負荷的
重量訓練。將能使肌肉活動部位的關節放鬆,加速血液循環,並要適
當地伸展活動肌群。

2.循序漸進(progression):

運動的負荷、運動的時間要採用漸進式的方式逐漸增加,不要超過個
人的能力範圍。並以超負荷的原則家以配合,使活動部位獲得訓練。

3.避免離心性收縮:

對於個體從事不熟悉或不常從事的運動型態,特別是從事反覆離心肌
肉收縮運動時,更容易發生肌肉酸痛的現象,所以應該避免離心性收
縮的運動。

4.避免陌生運動:

對於陌生運動或不熟悉的運動項目,應儘量避免參與其中,否則應有
教練或指導員在旁指導,以避免肌肉酸痛或運動傷害的發生。

5.避免過度訓練:

一般人或是運動員如欲提升運動水準時,會使用超負荷的訓練原則,
但需避免過度訓練,確認人體的承受負荷,重視質而非量的訓練。

6.緩和運動(cool down):

動態恢復對於從事激烈運動後的運動者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配合活
動部位的伸展,將有助於減緩延遲性肌肉酸痛且促進循環,幫助身體
的恢復。

7.規律性運動:

運動貴在長期堅持,平時有恆心且規律性運動,如此不僅能有效的鍛
鍊身體,還可以提高身體耐受性,並使身體獲得健康,達到預防肌肉
酸痛的效果。

8.適應理論(adapation):

根據學者提出的適應理論,從事一回合離心性收縮的運動後,將使下
次再從事類似活動時,因肌肉對類似的運動負荷已產生適應現象,而
具有預防保護的效果。

(二)延遲性肌肉酸痛的處理

1.動態休息(rest):

動態休息能減緩延遲性肌肉酸痛的現象,藉由慢慢促進血液循環,能
加速代謝產物的排除,並能消除延遲性肌肉酸痛活動部位營養的供給
與修護,使之恢復正常。

2.靜態伸展(stretch):

以靜態伸展來伸展活動部位,能恢復運動後骨骼肌超微細構造的變化
,並促進其功能恢復作用,但必須要避免彈振式伸展方式,以避免肌
肉再次傷害的產生。

3.按摩(massage):

藉由按摩方式來改善血液循環,並且加速代謝產物的排除,且能有效
放鬆肌肉骨骼,使得延遲性肌肉酸痛的症狀能獲得減緩。

4.熱敷(heat):

是最有效的一種方式,而主要是藉由熱敷的作用,來使得肌肉酸痛的
部位,加速血液循環並促進代謝,尤其是配合輕微的伸展運動或按摩
,將更能加速消除延遲性肌肉酸痛,促其恢復正常。


肆、結論

由於前面的探討,我們可以瞭解為何運動會引起肌肉酸痛的現象。除
了在運動後出現的時機之外,急性的肌肉酸痛與延遲性肌肉酸痛真正的原
因機轉,至今尚不是非常的明確。然而,根據這些可能造成肌肉酸痛的種
種因素,我們應該是儘量預防並在肌肉酸痛產生時,給予症狀的改善減緩
。因此,唯有適當的預防與減緩方式,才能來預防肌肉酸痛的發生,減緩
肌肉酸痛的症狀。

伍、參考書目

1. 毛慶禎(1994):延遲性肌肉酸痛。中華體育,8卷1期,p114~118。
2. 林麗娟、林學宜(1993):乳酸與延遲性肌肉酸痛的關係。體育學報
,16輯,p299~311。
3. 陳慶忠、謝伸裕(1995):伸展療法與冷療法對延遲性肌肉酸痛的影
響。體育學報,20輯,p281~291。
4. 陳相榮(民77):運動生理學。精華出版社。
5. 黃廖植(民84):延遲性肌肉酸痛。國立體育學院論叢,5卷2期,
p159~171。
6. 黎俊彥、黃啟煌(1996):延遲性肌肉酸痛的療法。中華體育,10卷
3期,p106~112。
7. 盧鼎厚、黃啟煌(1997):骨骼肌損傷的機制及其預防兼論運動負荷
的安排問題。國立體育學院論叢,7卷2期,p1~15。
8. 賴金鑫(民72):運動醫學講座(第一輯)。健康世界雜誌社。
9. Cleak,M.J.&Eston,R.G.(1992):Delayed onset muscle
soreness。Journal of Sports Sciences,10(4),p325~341
10. Isabell,W.K., Durrant,E., Myrer,W.&Anderson,S.(1992):The
Effects of Ice Massage,Ice Massage with Exercise,and
Exercise on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Delayed Onset
Muscle Soreness。Journal of Athletic Training,27(3),
p208~217。
11. Kuipers,H.(1994):Exercise-Induced Muscle Damag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15(3),p132~135.
12. MacIntyre,D.L. , Reid,W.D.&McKenzie,D.C.(1995):Delayed
Muscle Soreness。Sports Medicine,20(1),
p24~40。
13. Miles,M.P.&Clarkson,P.M.(1994):Exercise-induced muscle
pain , soreness , and cramps。The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and Physical Fitness,34(3),p203~216。
14. Schwane,J.A. , Watrous,B.G. , Johnson,S.R.&Armstrong,R.B.(
1983):Is Lactic Acid Related to Delayed-Onset Muscle
Soreness?。Physician and Sports Medicine,11(3),p124~131

轉載自《運動保健Paper-體適能組文章》



2作者 gogopeople (石金水) ( male ) 2005/02/27 07:59:30 61.222.112.xxx
來自 桃園縣
磅數 15.2磅
發文 11
註冊 2005/2/24
量級 蠅量級

太感謝!!如獲至寶!! ^_^
3作者 Hawthorne (No pain!) ( male ) 2005/02/27 08:13:18 163.13.1.xxx
來自 新北市
磅數 251.8磅
發文 113
註冊 2004/12/10
量級 輕中量級
★★☆

玩了一陣子, 慢慢的會把酸痛當成訓練有效. 肌肉受到刺激的指標; 當然也得分辨拉傷跟延遲性酸痛的差別. 一般大概都是熱身-->訓練-->拉筋收操的流程.....嗯嗯, 萬沒想到這酸痛中的學問還真大, 感激指教
4作者 N123922216 (阿倫) ( male ) 2005/02/27 15:22:44 218.162.61.xxx
來自 台中縣
磅數 18.3磅
發文 12
註冊 2005/1/13
量級 蠅量級

你最好不要這樣子想....不然....
很容易受傷,不一定每次都要訓練到酸痛
前往討論版 | 跳頁 : 1
健身房首頁文章佈告欄BBS訓練與比賽動作資訊會員相關功能鐵克起源與聲明聯繫我們 | Xmall購物
 版權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鐵克健身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