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 台北市 磅數 28.5磅 發文 38 註冊 2010/2/7 下 量級 蠅量級 ☆
|
一則文章∼分享一下∼有時從基礎了解起,或許在鍛鍊上有幫助!
身體中骨骼肌敏銳地因應功能的需求而調整,不用時會萎縮,經常鍛鍊則會使體積增大。當肌肉承擔的負荷增加時,有一些訊號傳導途徑會啟動,引導肌纖維中增生新的細胞組成物,改變肌纖維類型,在極端的條件下,還會增加新的肌纖維。
為了能夠左右肌肉的生長,科學家正拼湊自然狀況下肌肉建造和耗損在分子層次的細節。肌肉細胞和一般細胞不同,肌肉細胞中並沒有液狀的細胞質和單一細胞核。肌肉細胞是長圓柱體,具有多個細胞核,細胞質主要是許多細長的纖維,稱為肌原纖維(myofibril)。肌原纖維又是由一排排稱為肌節(sarcomere)的可收縮單元組成,當肌節集體變短時,肌肉就收縮了。但肌節產生的力量,如果沒有向外引導的話,也會傷害肌纖維,肌纖維在正常運作下仍然會受傷。事實上,一般認為這正是運動能增進肌肉質量和力量的機制。
肌肉施力造成肌纖維的微小拉傷,啟動了化學警報,進而引發組織再生,但這並不代表肌肉中會有新的肌纖維產生,而是修補原有肌纖維的外膜,並使肌纖維內的肌原纖維增加。而要製造這些新的蛋白質,就得先活化肌肉細胞核中相關的基因。當肌原纖維的需求量很高時,就需要額外的細胞核來維持肌肉細胞的生產力。
位於肌纖維外的衛星細胞會回應這些訊號。首先,這些肌肉專屬的幹細胞會經由正常的細胞分裂增生,增生出的一些細胞,會融入肌纖維,將它們的細胞核提供給肌肉細胞。肌肉的增生過程中,促進生長和抑制生長的因子都會參與調控,引發衛星細胞多次細胞分裂的第一型類胰島素生長因子(IGF-1)是促進因子,另一種生長調節因子肌肉生長抑制素(myostatin),則會抑制衛星細胞的繁殖。
神經細胞, 心肌細胞, 骨骼肌細胞, 以上三者在出生之後皆無法
進行細胞分裂, 故皆無法增生或修復再生, 謂之永久細胞.
惟神經細胞本體雖然無法再生, 但是, 神經細胞纖維在受傷甚至
斷裂之後, 仍可以緩慢地再生.
而骨骼肌細胞雖然無法進行細胞分裂, 但在骨骼肌組織中另有
所謂的衛星細胞, 亦即肌肉母細胞. 在骨骼肌受傷, 或運動員
進行肌肉訓練時, 衛星細胞會成熟並發育成新的骨骼肌細胞.
因此, 就整塊骨骼肌而言, 仍具有一定程度的修復及增生能力
健美訓練主要是重量訓練,重量訓練是短時間、高強度的肌肉運動,屬於典型的無氧訓練。無氧訓練會使肌肉酸痛,這是無氧代謝的副產品--乳酸堆積在肌肉堻y成的。那麼,肌肉酸痛的時候能否堅持訓練呢?弄清這個問題要先瞭解以下幾個概念。
一、ATP供能。ATP(三磷酸腺苷)是肌肉活動唯一的直接能量來源。在酶的催化作用下,ATP迅速分解並釋放能量,以供肌肉收縮之需。肌肉中ATP儲量很少,必須邊分解邊合成,才能供給肌肉持續活動的需要。供ATP分解後再合成的能源有三個途徑,一是糖與脂肪的有氧氧化,二是CP(磷酸肌酸)的分解,三是糖元的無氧分解。
二、無氧代謝。無氧代謝是人體能量代謝的組成部分。當肌肉進行短時間、高負荷運動時,氧的供應量不足以進行糖的有氧氧化,肌肉即利用CP和糖的無氧分解所釋放的能量再合成ATP,以供肌肉運動之需。
三、糖的無氧分解。糖的無氧分解是在氧供應不足的情況下,糖原或葡萄糖分解為乳酸,同時快速釋放能量合成ATP,以供肌肉收縮所需。因為CP在肌肉中儲量也很少,所以糖的無氧分解是無氧代謝的主要供能方式。
糖無氧分解的代謝產物是乳酸,肌肉酸痛的感覺就是乳酸大量堆積造成的。肌肉中無氧代謝產生的乳酸不能在肌肉內逆轉為糖,而是少部分被氧化,大部分由血液輸送到肝臟,轉變為肝糖原。
由上可知,重量訓練後的肌肉酸痛是必然的,只有乳酸不斷地通過血液迴圈進入肝臟轉變為糖原,肌肉酸痛才會逐漸消失。而這一過程是訓練後恢復過程的一部分。
乳酸是一種強酸,它在體內積聚過多會使體內酸鹼度的穩定受到破壞,從而使機體工作能力降低。許多健美運動員的經驗證明,肌肉酸痛時堅持訓練,肌肉感覺不刺激,很難練漲。而且肌肉酸痛會使肌肉的本能反應趨向排斥肌肉運動,所以很難集中意念進行訓練,更不用說建立肌肉---意志聯繫了。因此最好是等到肌肉酸痛現象消失後再訓練。儘管你的訓練熱情很高,訓練欲望很強烈,但你要明白:沒有充分的恢復,肌肉就不可能充分生長。
那麼,肌肉酸痛現象的消失能不能作為機體充分恢復的標準呢?瞭解這個問題需要先弄清“恢復”的概念。
健美訓練消耗和恢復的過程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運動時,消耗過程佔優勢,由於能量物質的消耗大於恢復,所以運動時能量物質逐漸減少,肌肉和身體各系統的工作能力逐漸下降。
第二階段:運動後的恢復階段。運動停止後消耗過程減弱,恢復過程佔優勢,這時能量物質和各器官系統功能逐漸恢復到原來水準。
第三階段:超量恢復階段。集體內能量物質的再生與合成進一步加強,運動時被消耗的物質不僅恢復到原來水準,而且在一段時間內超過原來的水準,此時機體的工作能力最強。這成為超量恢復或超量補償,隨後又逐漸回到原來的水準。
“超量恢復”是健美運動的重要理論依據。在進行高強度、超負荷的重量訓練後,肌肉能否充分生長即取決於超量恢復的水準。因為超量恢復使肌纖維中能量物質的儲存高於以往,肌肉圍度增大,負荷能力增強,此時是投入訓練的最好時機。可以說,充分恢復的標準就是“機體能否最大限度的超量恢復”。超量恢復使ATP、CP、肌糖原、蛋白質等能量物質的超量補償和存儲的過程,而“肌肉酸痛的消失”只是乳酸轉變為部分糖原的過程。可見,“肌肉酸痛的消失”並不代表超量恢復,所以也不能作為充分恢復的標準。
但是肌肉酸痛的產生以及消失的期間,卻是運動員所面臨最大的突破關卡,在同樣的訓練時期,肌肉酸痛的恢復期緩慢,相對訓練質量就比別人差,成績就是不會理想,而強忍肌肉酸退的持續訓練,會導致事倍功半,積勞成疾,長久累積的發炎最後引起『身體部位的過度發炎反應』,運動生涯的壽命就此折衷。
直觀地講,超量恢復後,由於能量物質的超量補償,訓練部位的肌肉發脹、發硬,肌肉圍度增大,故此時開始更大負荷的訓練效果最好。否則,肌肉中供能物質的存儲量逐漸降低,就錯過了時機。
最後要說明的是,超量恢復是建立在兩個基礎上的,那就是充足的營養和充分的睡眠。肌肉在超負荷工作後,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質等營養的補充是超量恢復的物質基礎,充分的睡眠能有效恢復精力,更重要的是大部分能量物質的合成、再生基本上在睡眠時進行。所以決不可輕視營養和睡眠這兩個重要環節,否則將得不償失,事倍功半。
綜合以上之結論:
肌肉增生=肌纖維受刺激破損後的修補(肌纖維發炎反應)。
恢復=營養+休息。(消除發炎反應的時間)
原文轉貼:http://www.facebook.com/?ref=home#!/note.php?note_id=398389694589
|